徐湘如:我的建筑理想在中国02
目前的状况?描述下自己所学习的状态?
现在在UCLA攻读MArch 1建筑学项目,马上就要上研二了。在学校整个学习状态还是很紧张的,美国本身读研压力很大,加上建筑学专业的特别性,基本上也就是无系外社交的情况。研一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还是很基础的。
毕业后在RTKL(上海)短暂实习的原因?为什么选择美国读研?RTKL和UCLA各有什么特点?
一开始还没决定要去哪里读书,为了也保留去英国读part 2 的可能性,选择了先读一年。选择美国一半是好奇,一半是阴差阳错吧,好像自己读的每一个学校都是阴差阳错(命运啊)。RTKL(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规划设计公司之一)和Callison目前已经合并了,称为RTKLCallison,从事商业民用医疗建筑度假村等等等,我呆的那个组主要负责retail,纯美国外资,企业文化比较美式,年轻人很多氛围很活跃。UCLA是个奇(好)怪(玩)的学校,纯理论派和先锋派势均力敌,基本上一个老师一个风格,好处是相对来说容易找到志同道和的老师,坏处是可能弄不好你就得跟你的tutor怼一个学期互相不爽。因为MArch1的原因,认识了很多本科不同背景的学生,有同济土木大神,也有中科大化学出身,还有各种艺术史的同学,很有意思。
对自己目前状态是否满意?
不满意。烦恼很多啦,对于自己个人的迷茫,对于未来的困惑,总是觉得好像没有信心呢。尤其看到很多人慢慢的走上了明确的道路,对于还在分岔口的我来说其实是很压力很大的。
觉得自己坚持了建筑这条路,值得吗?有何受益?
虽然熬夜的时候心里总是在骂人,但无论哪次,回头看都是觉得值得的。值得不值得都是非常个人的事情,觉得值得无非就是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因为确认了自身缺点,完全接受大部分事情付出努力也不一定有收获的现实之后,心态很坦然,结果很好的话我会非常高兴,不好的话就下次继续努力,这样负担反而会少一点。对比周围很多人,我已经算是很幸运的能找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目前能做这件事情的人了。做建筑,很辛苦,但学得多而杂,我是一个对很多事情都会好奇的人,所以建筑学的包容性大概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并且我也确实从这种包容性中汲取了更多,目前来看还是一个良好的循环。
会考虑读博或者创业吗?
目前来说也许都会考虑的。可能读博,可能创业,可能一边读博一边创业,也可能不读博也不创业,未来都有可能吧,我的性格也不是说会计划好未来每一件事情的那种。
考虑以后在美国还是哪里发展?
短期会在美国找工作吧,但肯定不会在美国长期发展。目前美利坚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地方,不知道留在美利坚有何意义。况且从行业来看的话,建筑设计在美利坚发展前景一般,尤其作为华人,相对来说行业门槛还是有些高的,自己的建筑理想假设能实现的话也一定是在中国。
刘梦阳:或许建筑是一种爱好03
关于研究生
面临直接申请研究生时,我并没有做过多严格的人生规划,想着上学便是经历,怎样都会是别样的收获。申请List上什么都有,建筑相关的专业,甚至有策展。最后选择了UCL的Spatial design专业。主要令我感兴趣的是该专业主要介绍Space syntax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及设计应用。这与我在本科的纯Architecture的课程中个人意志所占比重较多非常不同。Spatial design 更多偏向于Evidence based design, 很大程度上让我感受到了数据的力量,建筑的设计不再是一个具相的物体,固定的结构,而是具有更宏观意义上并有更多层次社会意义的场所,城市、建筑,人在这里变的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界限模糊,也开始关注一些社会性的东西。
下学期我们到里约热内卢最大的贫民窟Rocinha进行基地考察,这让我来到一个非常难以想象的地方,加上之前智利的Alejandro获得普里兹克,欠发达有很多社会问题的南美变成了建筑以及学术圈的热点。我之所以说非常难想象,是在网上读到一些关于里约Favela的报道清一色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来到这里后进行一些走访,里面的居民却出人意料的表达生活快乐并不想让腐败的警察或政府来管他们的意思。所以一切Top-down的设计和干涉变得格外可笑,而意淫出来的Bottom-up民主设计愈显得伪善。(Alejandro著名的智利经济适用房half a house由于政府补贴有限只完成一半的,让住户自己修建另一半。然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过多的钱来完成建筑师的美好的设想,这种模式也并没有推广开来。)
因此,更深入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Master programme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更多建筑发展的层面,和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伦敦特别棒处处惊喜,现代与历史完美结合,去这么多城市我心中之最。
关于在上海的工作
研究生结束来上海的原因无非是较为熟悉,也有国内较好的资源和平台。年底回国时由于还没有拿到毕业证,就投递了上海一些小型的事务所和大型外企的实习,希望能先适应一段时间后待拿到毕业证后能够正式进入工作。面试了几家后我选择了一家外企,考虑到我的研究生学习,我是倾向于一个Multi-disciplinary的公司,也就是有机会与Urban以及Landscape多部门进行合作,能参与到更多大型的公建,投入到更好的城市化建设中。这个过程中我主要参与了一个南部城市中心区的总体咨询项目和上海的一个高端商圈的设计,和一些辅助的城市景观设计。
团队成员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积极态度,内部合作起来非常顺利,该外企的工作模式与学校里的在前期方案阶段并无二致,也经常有来自香港部门的主管到上海来进行Workshop,Brainstorm和每周的Pin-up。整体节奏正常,没有过多加班新加坡最好的广告公司排名,有可能是近期国内市场并不景气所致。但是这种庞大的外企机制也有让人困扰的是,经常需要和香港,或者澳洲的管理或设计人员沟通反馈,消耗着很多时间精力,进度或是意见的统一汇合有很大影响导致推进慢还有一些重复性工作。
公司澳洲部会边设计边做相应的研究,他们与高校合作,为以后与甲方沟通提供更有力的证据。但上海部与澳洲部相差甚远。我参与过一个关于Incubator 的规划层面对创意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但深度有限与学校的学术交流也基本为零。我可以从工作几年的员工的生活状态中感觉到一些与我期待不同的地方,这样的公司中虽然有各部门会合作这样的机制,我以为是能得到更多方的锻炼,但事实上每个人的确只需要关注自己的部分,施工图有专业人士把关,效果图有专门Visualization组,项目对接也有对外人员及领导主要负责,你所能了解到的在很长的时间里(甚至几年)都被有所局限。但大型公司的平台毕竟是优越的,所合作的各种Consult方、材料商、家具厂商都是国际一流的公司,也会经常有一些交流活动和酒会可以参加以拓展自己的Network。
关于未来
就我而言,工作后多数Architecture school这所Utopia带给你心潮澎湃的时刻很容易殆尽,你所能掌控的受制于你的性格经验和很多东西,但还好我也不是死磕或是有严格职业规划的人,我的主管给我说过他以前同事有去写剧本做衣服或是做Airbnb店家的。这些都非常有趣。所以我也有想能退居二线城市做一些兴趣所至的事情。或许建筑能成为一种爱好而非绝对的职业,给予你在不同的城市的时候一种通感的能力,当然还有欣赏美的能力,以及一种独特的表达的能力就够了。
刘玥頔:“铁饭碗”这个枷锁04
UCL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某央企西北院,该央企集勘探,设计,工程建设和投资业务于一体,坐标西安。
虽然本科专业Architecture,研究生Urban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偏向于规划,但公司对于职位的选择很不自由,是在入职之后才会详细分配,所以我相当于半强迫的被分到并不是很感兴趣也不是很懂的城建院景观所,从事园林景观及水治理相关工作。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我发觉我真的很难描述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是因为该央企有一个奇葩的规定,所有新入职的新员工都必须去一线现场体验6个月才能回到院里自己的设计岗位上,这一点我在面试的时候并不知情。6月1号入职,6月15号就去了相邻城市的新区EPC项目吹风吃土。
在毕业之前,我其实并没有想过要回到西安,一心想去上海发展。说实话我非常清楚对于留学生来说北上广的平台要比其它二线城市好得多,但是父母还是我留在西安最主要的牵绊。也许是年龄到了,也许是离家太久,看到父母就想多陪他们,对他们好一些。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想到如果以后我的父母年纪大了生病了需要我我却不能在身边照顾,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还有一个非常小的原因是生活成本问题。刚回国的时候听到北京和上海的同学的工资感到非常的恐慌,因为说实话女生每个月的开支真的非常的多,我当时不认为我可以养活自己并且在短时间内独立,归根到底还是需要父母赞助。而留在西安的话我并不用担心这些非常物质的东西。因此我回国之后虽然投了几份简历给上海的外企,但是主要重心是偏向于西安,最终选择了父母认可的铁饭碗。
铁饭碗无非就是福利好,刚刚去每个人发一台全新电脑,发手机,过节粽子月饼,天气热发饮料发降温费,但是这些最终都是表面,我并没有因为这些物质上的东西就消除掉心里的落差,或是满足于此。从入职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央企对于海归尤其是英国海归的恶意。所有的领导都认为一年的研究生就是出去混的,而且是当着你的面跟你讲。办入职的那一天HR轻蔑的问我伦敦大学学院是不是公立的啊,那一瞬间我的心都凉了,他们觉得啊学院就是国内三本水平吧,没有人知道你是哪来的,也并有人想知道你是哪来的。UCL是被吐槽过不少,但Bartlett至少是好的(UCL的Bartlett建筑学院是世界领先的建筑教育研究中心),它的世界排名也是不错的,而且扪心自问,我并没有在国外混日子,但是……真的没有人在乎。
入职前两周由于HR缺人,我和其他两个英国海归妹子被留下帮他们忙,每一天就是整资料,帮他们删删文章里的标点,或是扫描下一批面试人员的资料,不要说画图,你连自己的院都去不了。两个周后HR分配好工地你就可以滚了。我算是相对比较幸运,就去西安旁边的城市,项目部也离市区不远,并没有被残忍的分配到戈壁滩或是川藏地区的深山老林里,否则我可能当场就撂挑子走人了。工地是每周七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无休息无周末连轴转,施工环境并不好,扬尘不是一般的大,我觉得我的健康都已经受到了威胁,于是只能每月自费200块去买3M防尘口罩。
闲暇的时候我也有问那些被院里扣下画图的还没来工地的苦逼小伙伴的工作情况,得到的回答基本是每天加班到至少11点,没有周末外加每月2-3次的通宵,几乎和图纸为伴了。然而累成这样每天还是得8点半准时上班。
说实话我已经崩溃了不止一次并且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了。首先,我非常质疑央企国企的形式主义。工地是随意分配,刚开始我还觉得下工地多少能学到点东西吧,但是由于新员工去一线施工现场前完全没有参与该项目的设计,只是为了去工地而去工地,到最后发现我只是帮他们编编报表,整理整理施工内页,和我以后的职业道路并没有什么联系,这半年基本相当于废了。其次,我对于设计行业的执念并不大。如果6个月后从事规划或者建筑也许我不会像现在这么不开心,但是我真的对于花草苗木和水治理提不起一丁点兴趣,而且要我为这些我压根不喜欢也不太懂的东西熬夜到深夜皮肤变差,没有私人时间的话,我觉得我的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正比。
最近经常有去上海的冲动,二线城市不管是从物质还是精神层次都和北上广差太多。如果去上海我应该会选择和朋友创业,开服装或是饰品的Studio。不过由于创业需要前期投资和详细靠谱规划,暂时还只能是默默筹备中。之前也有想过去读博之后去大学当老师,也有和朋友一起研究过学校考虑过读博的城市。但是青春不饶人,母上大人不同意我在国外再待四年……于是读书这条路算是泡汤了。
作为一个爱吃爱玩爱花钱的耿直金牛座妹子来说新加坡最好的广告公司排名,我还是希望自己能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也能支撑自己买买买的工作。不喜欢的工作难免抱怨连连充满负面情绪,虽然现在自己也是磕磕碰碰各种迷茫,但是心里真的想再拼一拼试一试,不想被铁饭碗这个枷锁困住。
代方舟:去某所大学传道、授业、解惑05
我的专业是城市规划。本科毕业后,去了谢菲尔德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MA in Town and Regional Planning)。现在坐标新加坡,在NUS(新加坡国立大学),Department of Real Estate,读博士,刚刚开始第二学期的修行。
在谢菲的硕士学习,总的来讲,跟在利物浦的本科学习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硬要谈区别的话,就是多写了一篇万字的毕业论文,少做了许多Urban design projects。其余的学习照旧是被一篇又一篇的论文占据着。
在坡岛的博士学习就大大不同了。首先,我的院系从之前的Urban Planning变成了Real Estate,加之某些专业课和系里举办的研讨会大都充斥着经济或金融学的知识,这使得我有时会产生换了个专业重新上本科的错觉。再者,我在英国的时候是被同学们封为“学神“的,来到NUS后秒变“学弱”,不过,渐渐也喜欢上天天被学霸们包围着,茶余饭后的话题也都变得学术起来的生活。
读博
仔细算来,我应该是刚上大学没多久就开始考虑读博了。提到读博的决定性理由,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以后想去大学教书,而博士学历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究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二。其一,我的父亲是大学教授,他对我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二,本科期间在中国、英国的设计院或规划部门的实习经历更让我坚定了读书的决心。自认为是一个家庭导向而不是事业导向的人,实在是不想陷入成天画图、熬夜和加班的循环。当然,读博也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会面临很多煎熬和压力。一直觉得世界上没有简单的事,所以要谨慎选择,选一个自己乐意做且不会后悔的“复杂”的事。
申请
我只申请了NUS一所学校,乍看起来有些孤注一掷的意味。主要是因为英国学校10月发毕业证成绩单,1月毕业典礼。一般只能申请9月招生的学校,而恰巧新加坡有January
Intake,感觉能节省半年的时间,就先只申请了这一所。当时想的是,就算被拒的话,也不妨碍其他学校的申请。退一步讲,Gap半年或是去工作一阵子也不错。几点提交申请前的建议:梳理好所有申请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文件;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构想;最好与有意向的导师取得联系,提前沟通会对申请的帮助很大;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甚至是具体的学院政策。
新加坡
在英国读书期间,我是打算留在腐国继续“深造”的。说来惭愧,之所以选择在新加坡读博,起因是我妈妈在跟朋友聊天后,回家一琢磨,发觉新加坡是个不错的读博的地方。她的出发点很(想)简(太)单(多),国立大学排名高;有奖学金;华人多,会容易找对象;如果我以后定居坡岛,这边说中文,没有语言障碍,方便他俩养老……我们暂且不谈她的构(脑)想(洞),只谈在新加坡读博的种种。从学习方面看,这边的治学环境还是相当严谨的,你会学到很多。毕业时间的话,一般是四到五年。从经济方面看,大部分PhD的Offer都会免四年学费,还会每月发奖学金来Cover你的生活费。从生活方面看,新加坡的安全,环境,交通,设施等方面都还是很不错的。觅个食,购个物,徒个步,旅个游,都很方便。只是,你需要适应坡岛一年到头两个季节,室外和室内。
读博或是就职,这是一个问题。取决于你想要怎样的现在和将来。之于我,现在是要争取多发Paper早日毕业,将来希望会在某所大学的教室传道、授业、解惑。
发布者:sgadmi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gstarting.com/archives/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