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7期)
30年前,潮起海之南。
海南经济特区应势而生。海南人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杀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血路,创造了诸多改革开放的奇迹,其中也孕育了世界级的民族企业海航集团。
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海航实现了从单一地方航空运输企业到全国性航空企业集团、再到全球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的跨越式发展,更以史诗般的增长速度刷新了商业史上的奇迹:25年间,从一偏僻的地方航空公司,跃升为总资产规模近1.5万亿元、年收入近7000亿元的综合性商业集团; 25年间,成功跻身于世界500强并位列第170位;海航的发展历程和管理经验先后4次被纳入哈佛商业案例。
海航的LOGO——HNA 被业界以“好(H)牛(N)啊(A)”来幽默诠释。也有人调侃,海航就像神一般的存在。
回首过去25年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是海航成功的密码,亦是海航的基因。海航人以敢闯敢拼的精神在多个领域、多个节点创下了先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第一家收购境外航空公司的中国企业……
回首过去25年的发展,海航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抓住了每一次国家重大的改革和战略机遇,才成功跻身于世界一流企业之列,打造并拥有了7个世界级产业和15个世界级品牌。
海航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民族企业的缩影,是中国企业践行“走出去”战略的生动案例。
海航的诞生和发展,也印证了海南不曾停歇的改革浪潮。
如今,而立之年的海南特区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蓄势待发。
身处其境的海航也应势而变,全力推进企业战略转型:去地产、去杠杆,坚定不移聚焦主业,积极投身于海南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
在新的历史性机遇下,海航开启了全新的航程。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当人们要盘点海南的30年改革成就时,这片改革热土上孕育出的世界级企业海航集团甚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25年的时间里,海航从偏居一隅的小岛起家的地方航空公司,跃升为总资产规模近1.5万亿元、年收入近7000亿元的综合性商业集团。在25年的时间里,海航拥有了全球最大的IT分销商英迈国际、全球最大的航食供应商Gategroup和全球最大的航空及地面服务供应商Swissport;拥有了全球第二大机队规模;拥有了全球第二大集装箱租赁业务集团、世界第三大飞机租赁业务集团。在25年的时间里,海航成功跻身世界一流企业,2015年,海航首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464位;2016年,升至第353位;2017年,又升至第170位。
在改革开放的滔滔浪潮中,海航创造了商业史上的奇迹。
海航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健将这一切归功于中国百舸争流、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如果没有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海航不可能成功。”
海航的基因:改革和创新
30年前,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特区横空出世!在“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浪潮中,陈峰、王健带领着李菁、陈文理、李先华等一批年轻人为了一个“蓝天梦”奔赴海南,开始了海南航空的艰难创业历程。
海航创始人说,当人们翻开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海航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如何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拼出一条通天大道。
海南省当年的财政实力距离蓝天梦还十分遥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够7亿元,而买一架波音干线飞机就需3亿多元。
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说,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在资金、技术和人才高度密集的航空领域,海航就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了。
他对《中国经济周刊》感慨,这也注定了海航必须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可能冲出重围。“海航走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没有改革创新,海航就是死路一条。”
因为现实条件窘迫,“我们当时做了大量的创新,把民航局的很多文件都给颠覆了。”李先华举例说,“当时要求航空公司必须要有航空器,有启动资金。但没规定航空器是租的还是买的,海航就租了飞机。”海航以“借机生蛋”的方式来向中国民航局申请运营许可,并最终获得了经营许可证。
“毕竟海航是在中国民航铁板一块的体制里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民航是支持改革的,不然不可能走出一家能在全球服务排前十名的海南航空。”李先华坦言。
在拿到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之后,没钱怎么办?海航捕捉住海南成为国家首批股份制试点省份的机遇,主动申请进行股份制改造,成为国内第一家规范化股份制航运企业,并成功募集资金2.5亿元。
在克服了体制、资金等重重困难之后,1993年5月2日,海航开始正式运营了。
开航的第一个航班从海口飞北京ge新加坡公司,由时任副董事长王健担任值机员为旅客办理值机手续,同时又担任服务引导员,亲自送每一位旅客上机;而时任董事长陈峰则亲任“空中乘务员”,热情地为旅客端茶递水。这是海航一直宣扬的“店小二”服务精神,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服务意识,使海航后来连续多年蝉联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称号,进入“全球最佳航空公司TOP10”行列。
虽然顺利开航了,但航空运输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缺钱一直伴随着海航,也始终考验着海航创始人的智慧。
1993年,两位创始人陈峰和王健决定去美国碰碰运气,这也开创了中国企业赴海外融资的先河,有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十进十出华尔街”的故事。
1995年,在国内企业对融资概念尚且懵懂的时候,海南航空成功募集外资股2500万美元,占股25%,成为第一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
而后,搞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再进入B股、A股市场,海南航空均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每一次改革机会来解决海航的资金紧缺问题。
从“借机生蛋”申请“经营许可证”到成为第一家规范化股份制航运企业,再到第一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海航不断改革创新,获得了更多机遇ge新加坡公司,赢得了更大发展空间。
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对《中国经济周刊》总结说,海航最大的成功就是改革和创新。海航人以敢闯敢拼的精神在多个领域、多个节点开创先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家开拓公务机、旅游包机的航空公司,第一家收购境外航空公司的中国企业,第一家实现租赁业务上市的金融企业……“海航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中国企业在当时中国改革大环境下和体制转换时期突出重围的探索之路。”李先华说。
2018年4月10日,海航集团在海南博鳌举办“海航集团与奥地利企业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合作内容包括海南航空将开通深圳直飞维也纳的航线、组建海南首家中外合资综合医院——海南慈航国际医院等。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总理库尔茨、海南省政协主席毛万春等与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海航集团董事局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谭向东等,共同出席发布会。(《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首次战略转型:从单一航空企业迈向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
2000年,中国民航局决定对民航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并提出了以国航、南航、东航3家国有航空公司为中心的兼并重组思路。市场占有率不足2%的海航身陷时刻被“吃掉”的险境。
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海航突破区域限制、主动出击,接连并购了长安航空、山西航空、新华航空、祥鹏航空,重组了美兰机场公司,成立了西部航空、海航股份新疆分公司,一举成为国内第四大航空公司,避免了被“吃掉”的命运。
历经此役,海航深谙并购之道对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收购、兼并、重组的方式,才能让海航形成几何级增长。
多年以后,以体量和规模计,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已难望其项背。截至2017年年底,海航集团运营机队规模达1187架,旗下航空运输企业开通国内外航线逾2300条,其中国际航线逾200条,飞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地区国际航线102条,通航城市280余个,年旅客运输量近1.3亿人次。
但在海航真正强大之前,生存的危机从未远离。
2003年“非典”突袭,航空业损失惨重,国内民航市场在疫情高峰期航班缩减近一半,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近80%。这一年,海航出现了运营10年来的首次亏损,当年亏损近15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94.3%,净资产只有14.29亿元。
“当时,美兰机场一眼看过去,一二十架飞机,全部停着。仍在运营的航班旅客寥寥无几,个别航班甚至仅有一名旅客,连油钱都挣不回来。” 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一次的危机使他们意识到,如果公司的收入高度倚赖单一航空业,那么抗风险能力将始终处于低位。
当年,海航就做出了多元化转型的决定,目标是构建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海航集团围绕航空主业,对飞机租赁、船运、酒店等上下游产业进行了系列并购。在海航的历史上,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战略转型,决定了海航从单一的航空企业集团向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的跨越。
几乎在每一次化险为夷之后,海航均会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以使自己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而无论在逆境还是在顺境,海航创始人始终怀有深切的危机感和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从海航诞生之初就时刻存在,也使海航在多次危机中得以从容应对。
2007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正在酝酿,面临“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形势, 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要求,“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提前谋划、决后而定、定后而行,这样海航事业才能够基业长青,长盛不衰”。
王健对危机的提前洞悉使他在2008年1月的海航集团年度工作会议上,将这一年定位为“海航战略转型年”。之后的3年时间里,海航内部开始了一系列强身健体、壮士断腕的改革,以应对这场危机。
2018年4月,海航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健在海航总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仅在2008年,全集团撤销部门和机构107个,撤销编制3614名,其中管理职位编制670名。2011年,海航启动“关停并转”计划,先后涉及260余家下属企业。
在这一轮改革中,王健还做出了一项更重要的决定,让“娃娃军团”粉墨登场。他说,“海航创业时代历程非常痛苦,很多优秀的想法、创作、人才都被扼杀在摇篮中。如果我们仍然生活在这种旧机制里,就不会创造出今天的海航。‘80后’的一代正是年富力强、创造未来的一代。”让更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更具开拓进取意识、敢闯敢干的年轻人登场,这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观念的转变。截至目前,海航集团全球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为36岁,国内的平均年龄还要更低。
接下来数年,海航的全球并购扩张正是由这批人实操的。
全球布局:跻身世界500强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资产价格陷入低迷。
2011年,养精蓄锐数年后的海航制定并实施追赶世界一流标杆企业的“超级X计划”,确定“到2016年,集团收入达到6000亿元”的目标。这是一个要冲击世界500强的计划。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在评价美国企业的成长路径时说,“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一家世界级公司的成长同样不可能仅仅通过内部增长来实现。
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深以为然。他分析说,“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美国企业的成长历史来看,绝大多数都是经过数次,甚至数十次的兼并整合而成长起来。”如GE在杰克·方尔奇时代先后收购了900项业务,交易额达1500亿美元。
冲击世界500强,海航采取了同样的策略。海航随后在全球展开了一系列激进的并购行动,正式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序幕。
2011年,收购世界第四大集装箱租赁公司新加坡GE Seaco的100%股权、收购香港康泰旅行社;2012年,收购法国蓝鹰航空48%的股权、投资非洲加纳AWA航空公司;2013年,收购西班牙NH酒店集团20%的股权。这3年,掀起了海航国际化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海航集团总资产逆势大增近350%。
真正的国际化高潮在2013年之后到来。这一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引发世界瞩目。海航迅速反应,围绕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服务业进行全球化投资布局。
据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给出的数据,从2015年初到2017年3月底,海航集团已交割完成的海外投资项目共28个,总额约255亿美元(约1760亿元人民币)。
他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海航的海外并购是经过精确计算、冷静预判、有一整套战略战术的并购。“2008年的这一轮金融危机到了2015年的时候开始有走出谷底的趋势。在这个黎明前的黑暗,好多企业扛不下去了。我们猫了好几年,就在这时候出手。而且并购全都是海航主业的延伸,一直围绕着我们的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没有偏离过方向。”
2018年4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海航集团总部采访。(《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这一期间,海航收购了从法国到非洲的一系列航空公司的股份,购入了多个机场和酒店,并将触角伸向物流、保险、期货经纪、云计算、大宗商品交易和地产等领域。其中,包括英迈、希尔顿和德意志银行。
如此,在一轮惊心动魄的全球化并购之后,海航从中国南方小岛上偏居一隅的地方航空公司,一跃成为全球引人注目的跨国企业集团。海航的业务版图,从海南扩展到全球,总资产逾万亿元。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资源,海航成功打造出航空、集装箱租赁、飞机租赁、航空地服、航空配餐、IT分销等多个世界级产业和世界级品牌。
而海航确立的2016年集团收入达到6000亿元的目标也如约完成,并成功地在2015年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
这是产融结合的结果。王健表示,产业资本加金融资本,这是海航做大做强的核心逻辑。
迅速扩张是否会带来负债率的高企?
“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在海外并购的同时一直都在降负债率。”王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7年前开始,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连续从82%降至59.5%。“当然,这还不够,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在进入了前50强之后,负债率必须控制在25%,这样才能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匹配。我们也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再次战略转型:去地产化、去杠杆,聚焦主业
但任何事过犹不及,如果盲目扩张、偏离主业也会蕴藏巨大风险。2017年,针对国内一些企业激进的海外并购,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风险警示并出台了指导意见。
海航的决策者根据国家政策要求认真检视并购得失,主动进行战略转型:“去地产化”“去杠杆”,更加清晰地“聚焦主业”。
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海航集团将通过多种手段,对与主业相关性不大、盈利能力不强、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资产进行优化处理,坚定不移去杠杆、降低资产负债率。本来,挺进世界500强的同时降低负债率一直都是海航主动追求的目的。”
自2017年底起,海航集团开始了一系列处置地产和金融方面资产的积极作为。
从海口大英山CBD的地产项目到香港的办公楼和地块,再到纽约、伦敦、芝加哥等地的众多物业均被相继出售,海航走在马不停蹄的去地产化的道路上。据《中国经济周刊》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海航集团已出售境内外地产项目共计近400亿元。
海航基础副董事长兼CEO曾标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在国家不鼓励大量资本进入房地产业的前提下,不仅是海航,还会有更多的企业逐渐退出房地产市场,海航只是走在了前面。
王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地产有很大的周期性。“这一次我们清理地产资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周期要来了,而且会来得很快。”
去杠杆也是海航集团转型的重要内容。
海航集团旗下公司拟转让皖江金租股份,海航集团旗下公司出清了所持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全部H股股份,海航集团披露再度减持德意志银行股份……类似新闻频见报端,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透露,接下来海航还将陆续转让所持有的金融机构股权,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类牌照。
但海航的突然转身也引来外界的质疑和揣测,认为海航处置资产的目的是应对自2017年底以来的流动性困难。
海航方面表示,资金的回笼当然有助于缓解海航的资金流动性紧张问题,但根本的动因还是主动的战略转型,坚定不移地“聚焦主业”。
按王健的说法,从3年前开始,海航就在谋划这一轮战略转型。只是目前正在加快转型的速度。“因为中国的经济要转型,世界的经济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还是按过去的这种经营方式去做的话,那海航是跟不上整个步调的。”
他表示,海航的战略转型将进一步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由运营向运营+全方位服务转型,由单一主体经营模式向共享分享经营模式转型,聚焦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经济四流”核心主业开展经营。
他进一步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第一,人的位移(人流),如航空和旅游服务于人的位移。第二,物的位移(物流),就是货运、货物配送这些主业;第三,资金流,分析每个人的资金走向,从而给他们提供服务;第四,数据的位移,海航拥有世界第一大集装箱公司,分析集装箱的量就能知道这个国家的经济走向、经济贸易情况及外汇有多少。从人的走向和消费量上,则能知道这个国家的富裕程度。
王健说,这4条主线就是海航经营的核心理念。
历史性机遇: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海航大概是跟随国家政策、响应国家战略最紧密的企业之一。
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认为,在海航的成长壮大过程中,响应国家号召、把握政策尺度是海航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海航走出去进行全球化投资布局既是应市场需求,也是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
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频繁跟随中央领导出访,并积极配合国家的战略需要。例如,2015年6月,国家领导人出访法国,希望将空客A330生产线引入国内。但空中客车公司开出条件——中国要订购70架A330系列飞机。陈峰随访,闻讯当即做出安排,由海航购买42架A330系列飞机。
“没有人能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赚钱。”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引用巴菲特的话说。“我们始终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来思考海航的发展。”他举例,开发大西北,海航第一个挺身而出,买了一大堆小飞机,飞大西北。海航开了陕甘宁青的一大批航线,还开发了新疆全疆的一多半航线。“当时国家民航政策倾向干线航空,空载重量25吨以上飞机进口增值税减后按5%征收,而25吨以下的小飞机进口增值税高达17%。即便如此,海航也依然顶着经营压力支持大西北。”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不计成本,即使亏损也坚持开通北京=布拉格、北京=曼彻斯特、北京=特拉维夫等航线。”据李先华介绍,截至2017年底,海航集团累计开通 “一带一路”航线102条。
当然,海航作为企业也有自己的市场考量。在关键资源垄断程度较高的中国民航市场,与三大航相比,海航在获得资源和政策的扶持上处于天然的劣势。例如,海航从北上广出发的航线数量及航线密度与三大航差距明显。海航内部人士说,海航通过服务于国家战略为自己赢得机会,以争取一些较好的航线资源。
王健表示,海航服务国家战略,也受益于国家战略。
而作为海南最大的本土企业,海航也始终不忘回馈海南这片热土,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据统计,过去25年来,海航累计为海南贡献税收超过200亿元。截至2017年底,海航集团在海南共有92家企业,逾3万员工,投资了南海明珠生态岛、海口双子塔等50个重大项目。海航也深度参与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航服务于海南的经济发展,自然也会得到海南的鼎力支持。
王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海航过去25年取得的所有成绩首先要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所提供的广阔空间,也要归功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正如海南省省长沈晓明所言:海航好,海南好;海南好,海航更好。
2018年,在新的历史时点上,中央赋予了海南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在海南获得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中,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最为瞩目。
这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无疑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活力。
作为海南本土的企业,海航也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王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海航集团有资源,也有能力在航空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等领域支持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与海南共享改革成果。将从航空、旅游、酒店、邮轮游艇、离岛免税等各个方面深度融入海南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
根据已经宣布的计划:海航控股将在5年内新增海南始发国际航线40条,力争在未来3至5年内,助力实现海南开通国际航线100条。
当下,海航集团正积极参与三亚新机场筹建工作,并以此为依托培育临空产业集群,致力于成为未来国家临空经济的新引擎。根据相关规划,新机场落成后预计2025年将满足3800万旅客的吞吐量、2045年将满足7000万旅客的吞吐量,全力助推海南泛南海航空枢纽建设。
这是巨大的历史性机遇。海航方面表示,海航人将继续发挥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积极投入到海南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
这将是一段崭新的航程。
关注《中国经济周刊》头条号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右上方“关注”
发布者:sgadmi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gstarting.com/archives/1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