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正在试图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亚太地区成品油市场供应和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最新消息称,新加坡交易所(SGX,以下简称“新交所”)即将于2010年1月推出燃料油期货,同时保留此前在亚太地区已经形成市场领军地位的燃料油纸货(合约到期后不进行实物交割,而是现金结算)及柴油、汽油、石油脑等6大纸货品种。显然,此举一方面有助于新加坡借此提高自身在区域内的能源中心地位,另一方面也对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的上海燃料油价格构成压力。
“作为仅次于欧美市场的石油消费大区,亚太地区需要形成自己与世界石油巨头进行价格对话的有效运作平台。” 国泰君安期货原油研究员江涛认为,伴随新交所推出燃料油期货,中国与新加坡争夺区域内石油产品定价话语权的“战争”一触即发。但他认为,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上海期货市场,中国企业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力,未来定价权天平倾向哪一方,还要看中国石油(601857.SH,0857.HK)等“行业大哥大”认可哪个市场。
新交所破题交割瓶颈
《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得的新交所关于上市燃料油期货的合约草案(征求意见稿)显示,新加坡本次计划推出燃料油期货合约,旨在弥补燃料油纸货合约无法进行实物交割、合约单位交易数量过大、不适合中小燃料油玩家参与以及无法推进期货合约与纸货合约共同繁荣等症结。
“纸货合约每手交易单位为5000吨燃料油,标的为380CST。庞大的交易单位基本堵死了小玩家参与的可能性。” 中国石化(600028.SH,0386.HK)国际事业部一位新加坡纸货市场操盘手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新加坡参与纸货合约的中国企业数量较多,但以石油产品炼化企业和燃料油等油品贸易商为主,鲜有国内投机资金参与新加坡纸货交易。
这位操盘手表示,长期以来,纸货交易虽属场外交易(OTC),但由于该品种1995年就已形成交易规模,且计价机制是以公开的新加坡普氏市场价格为基准,因而具有价格形成透明度高、市场发育早、亚太地区参与者多等特点。正因如此,新加坡燃料油纸货市场的交易量基本围绕在现货成交量的3倍左右运行,鲜见持仓量和交易量大起大落,堪称成熟市场。
但从交易对手构成看,大机构多、现货贸易商多、散户少的“两多一少”特点,决定了参与新加坡燃料油纸货交易的参与者几乎是以船东、船油供应商两类组成。仔细研读过新加坡燃料油期货合约细则的息旺能源分析师刘传军称,该合约规定交易每手数量为100吨,小于纸货规模50倍,更适合中小玩家和具有实物交割需求的投资者参与。“事实上,这一期货合约更多还是瞄准船供油业务开展,而新加坡是亚洲最大的船供油消费基地,年消耗量高达4000万吨左右。”
刘传军认为,缩小期货合约规模,有助新加坡未来形成燃料油纸货和期货合约相辅相成,共同捍卫区域内该类产品定价话语权的地位,而实物交割环节的破题,也预示新加坡燃油交易市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定价权的机遇与挑战
亚太地区的油品交易市场,除了新加坡具有较高市场地位以外,发端于2004年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也不可小觑。上海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25日(中国燃料油期货上市5周年),共交易1218天的燃料油期货各月合约累计成交达21亿吨,累计交易金额6.8万亿元,累计交割133万吨。
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则显示,当期全球能源期货期权的交易量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交易量仅次于纽约商业交易所上市的WTI轻质低硫原油期货和洲际交易所上市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跃居全球第三大能源期货期权品种。
“中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发展很快。以燃料油期货为龙头,我们已经初步拥有了参与全球石油产品定价机制的话语权。”江涛表示,从成交量看,上期所的燃料油合约已经远远超越了新加坡燃料油纸货交易量;但从市场影响力看,却远远不及新加坡。
上期所副总经理褚玦海曾长期担纲交易所石油期货上市工作组组长。在多个公开场合及与《中国经营报》记者交流时,褚玦海坦陈,虽然中国燃料油期货交易规模增长很快,也正在逐步发挥出影响国内国际两个石油市场的作用,但由于市场发育和起步较晚,我们的影响力仍需进一步培育和挖掘。
褚玦海拒绝就“新加坡即将推出的燃料油期货会否对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地位构成影响”进行评论。但可供资鉴的是,早在2006年新加坡首次酝酿推出燃料油期货时,褚玦海就表示,亚洲推出新的石油期货品种不会对中国燃料油期货构成威胁,反而还会促进其发展。
“新加坡未来在燃料油领域给上海方面带来压力是一定的。但任何事情都要综合分析,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新加坡正在试图通过推出期货品种来化解来自上海燃料油期货方面的压力。”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震向记者分析,近年来,上海价格对新加坡价格的制衡作用已经凸显,而燃料油期货作为国务院批示“石油期货,燃料油起航”的领军品种,中国价格未来要想与新加坡抗衡,显然仅靠燃料油单一品种是不够的。王震认为,新加坡上马燃料油期货对中国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可能会刺激监管层考量如何尽快上马其他石油期货品种。
参与者决定话语权
在交易程序高度透明的期货市场,资金决定一切。
“我国每月从新加坡进口的燃料油总量约为40万吨,其中以新加坡燃料油期货标的物380CST燃料油为主的油品仅为10万吨,而新加坡当地市场每月有高达300万吨以上的380CST燃料油进行实物交易,其中又有80%左右是船供油消费需求。”刘传军分析,未来新加坡燃料油期货锁定380CST燃料油为标的物,显然是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确定180CST为期货标的物有所区别,而中国市场与新加坡市场的燃料油用户群体对燃料油标号的需求也不一样,中国以180CST为主,新加坡则以380CST大量供应船用油为主新加坡期货公司,二者发展方向的不同,决定市场参与者及交易对手也不相同。
刘传军认为,目前在燃料油纸货交易中的参与者,不一定会转向燃料油期货。“大型交易商没有必要将每手5000吨的纸货合约分拆成50份100吨的期货合约进行交易和管理。”刘传军表示,新加坡推出期货合约更多是为了完善本身市场肌体和满足散户市场需求,对重量级参与者而言,刚刚上市的燃料油期货,是否成熟和能够满足参与者捉对进行风险对冲的需求,都是未知数,因此短期不看好新加坡燃料油期货。
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内部分目前在参与新加坡纸货交易商的支持。华东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上海燃料油期货的交易量已经远超新加坡纸货,但他们仍然选择将参与主力资金放在新加坡,原因很简单:一是人们已经习惯了普氏公开定价机制,二是在新加坡可以找到国际对手进行大规模的现货风险锁定。而无论上海还是未来的新加坡燃料油期货,短期内都不具备存在大量国际交易对手的可能性。
“做期货,需要找到有能力一口吃掉你所有风险对冲盘的交易对手。”前述中国石化国际事业部的新加坡燃料油操盘人士对国内期货市场未对外资开放、进而缺乏有效交易对手的现状有所不满。
同样的“症结”也让上期所困扰。2009年6月召开的第六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褚玦海直言“全球交易所的石油定价权竞争激烈,而亚太地区缺失一个大家完全公认的市场,这个应当赋予中国机会。”但如何让中国成为亚洲石油定价中心?早在2006年,褚玦海指出允许外国投资者参与中国国内期货市场交易是首要环节。
“无论纽交所还是洲际交易所,都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易商共同构成的市场主体。”王震说,如果中国继续在期货市场固步自封,不推行期货QFII制度,那么无论是已有的燃料油期货,还是今后可能推出的原油期货,都将是一个缺乏重量级交易对手的市场。“在中国没有引入期货QFII制度之前新加坡期货公司,或者新加坡燃料油期货没有取得成功之前,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定价中心仍将是一个充满交织而又焦灼的局面。”王震认为。
发布者:sgadmi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gstarting.com/archives/4766